<黑彼得 之傳統形象>
今天傍晚由於有系上的小聚,我們就跟老師去海邊的吧喝酒聊天哩~
其中一位美籍老師(兒童研究的)跟我們聊到他在荷蘭的生活點滴和種族歧視(?)議題。
是啊~姑且先容我打上一個括弧裡的問號。
他說道~由於現在越來越多從中東來的新移民加入,在阿姆斯特丹的小學也開始占有越來越高的比例,由於移民常集中在一些特定的區域,小朋友往往是去那些區域的公立學校上學。
然而,(1)鄰近區域的原居民因為覺得其他小孩皮膚黑黑的(actually 人家是淺咖啡色好不好...),因此都漸漸的把小孩轉到原居民,所謂長得白白的人,較多的小學就讀。這個現象在荷蘭區域越趨明顯,因此也有人稱這現象是“black and white school" ,黑學校和白學校。今年,老師跟一些平權的人士身著“我們不要有顏色的學校” 字樣的短T去阿姆斯特丹的一間所謂的白學校站崗(靜站)。想也沒想到,校方和家長們開始斥責他們說 教壞小孩、給小孩負面的壓力和影響、別嚇壞孩子,並以此為由請警方來驅離他們。警方來了,也真的執行驅離的動作,因為覺得他們這麼做會給小孩負面的示範和影響。中間的過程當然爾的有些衝突和扭打,最後就在小學前面被強行驅離了。老師說道:”哎!不知是我們穿短T靜站對小孩比較負面,還是他們在小孩面前執行暴力比較負面?“
另外,荷蘭最有名的節慶之一“聖尼古拉斯之日” (2),就是聖誕老公公的原型,聖尼古拉斯主教常常幫助窮人、匿名餽贈物資和金錢給需要人,但當然那個年代的主教不可能自己整理物資並且搬貨送達,每次都是請他的奴隸- “黑”彼得去做這些事情。繞這麼長,也是有回到主題~ 由於大多是跟小孩介紹的,彼得總是要被塗黑黑的,然後扮演丑角的角色娛樂小朋友,多少讓漸多的多元民族社會開始有些不舒服哩,因此,“彼得們要不要一定塗黑黑?” 也變成這近年來討論的議題。很多荷人父母覺得這有什麼關係~!? 我們這麼開放,節慶歡樂就好,幹嘛要把彼得洗白!? 不黑就不傳統了咩! 當然也有父母是贊成彼得不一定要嘿嘿的~
<取自:荷事生非-荷式幽默?還是種族爛梗?>
很長但兩個事件加起來,還是讓我連結到,一些荷蘭人所謂的開放幽默到底是否也是透過文化上的合理化呢?我之前看”荷事生非“的39號配白飯事件(3)其實就有點淺淺的這個想頭,尤其我印度同學在找公寓的過程中,就曾因為她是印度人的關係拒絕租給她房間,這也讓我把這些事情都串了起來。因為這中間都有一個機制是, “我只是開玩笑而已,幹嘛要當真!?” ”文化就是這樣,刻意改也太怪了吧” “我沒有不喜歡只是選擇不要一起而已”,這些合理化的說法讓這些事情在社會中仍是可以被溫和的容許的。全歐洲正在迎接越來越多的移民,有討論代表著有些人覺得這些狀況是不被允許的,面對下一批的移民,是不是也會上演這些小故事呢? 是不是會使社會上產生衝突呢? 真的是很值得討論的問題。
相比較咱台灣,好像以前也是這樣子過,不過多少這幾年大家都被教育得改正一些,但是否能有一些事情是在社會中被溫和容許的不平等呢? 我們現在注意到不可以叫外勞“瑪麗亞”,但在開齋節的時候,卻無法給與印尼的住民們一個好的環境去慶祝他們的節日。也許大家都待討論改變吧!
附上 相關連結:
(1) Education in the Netherlands: Segregation in a "Tolerant" Society
(2) 聖尼古拉斯和黑彼得:
(3) 荷式幽默?還是種族爛梗?:
留言列表